菊花在我国栽培历史如何?
菊花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在2500年前,就有关于菊花的记载。《礼记·月令篇》中,有"季秋之月,鞠有黄华"(黄华即黄花)的记载。战国时,爱国诗人屈原的《楚辞·离骚》中,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至汉代,菊花又发展到作为药用植物。《神农本草经》中有"菊花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的论述。以上所指的菊花,都是以野黄菊为主的野生菊种。
自晋代起,人们将菊花作为观赏对象。陶渊明(公元365~427年)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及"秋菊有佳色,裹露掇其英"的赏菊诗句,表明菊花已开始在田园栽种。至唐代(公元618-907年),有几个不同花色的品种先后出现。如白居易、刘禹锡在诗中咏白菊,李商隐在诗中咏紫菊。在杜甫、韦庄和肖颖士的诗文中,不仅反映了唐代菊花花色品种渐多,而且说明栽培已较为普遍。
到了宋代,菊花由室外露地栽培发展到盆栽,并能用其他植物作砧木嫁接菊花,品种有了较多的发展。艺菊专著也相继问世。刘蒙的《菊谱》(1104年)问世,这是我国**部菊花专著。该谱记菊36个品种。分为黄色(17品种)、白色(15品种)与杂色(4品种)等。书中还阐明菊花大朵、重瓣等变异之遗传与育种的基本原理和途径。此后艺菊专著渐多:有史正志的《菊谱》(1175年),记菊27个品种;范成大的《范村菊谱》(1186年),记菊35个品种。此外,还有沈竞的《菊谱》(1213年),记菊58个品种,史铸的《百菊集谱》(1242年),记菊品160个以上。
元代,菊花专著较少。
明代菊花又有发展,重要的菊花专著有:黄省曾的《菊谱》,记菊220品种;王象晋的《群芳谱》(1630年),记菊270品种,分为黄、白、红、粉红和异品等类,内有"五月"菊、"五九"菊与"七月"菊等品种出现;还有高濂的《遵生八践》,记菊185品种,并总结出种菊八法(分苗法、扶植法、和土法、浇灌法,捕虫法、摘苗法、雨暘法、接菊法),很有参考价值。
明末清初,日本菊花已经输入。
清代艺菊之风更甚,专著有陈淏子的《花镜》(1688年),记菊153品种;汪灏的《广群芳谱》(1708年),记菊192品种。此后,还有陆廷粲的《艺菊说》(1718年)等,菊书、菊谱如雨后春笋,不一而足。
民国时期(1912-1948年),专著甚少,仅有黄艺锡的《菊鉴》(1932年)与缪甫孙的《由里山人菊谱》等。但解放前夕,南京金陵大学园艺系为国家保存了菊花优良品种630种。
1949年前后菊花品种散失很多,如当时杭州菊花只存下70多种。1953年上海的菊花也只存下150多种。但后来艺菊事业迅速得到恢复,菊花栽培品种已达8000多个,常见栽培的也有3000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