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繁殖技术(三)
摘要 菊花的繁殖方法包括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类。有性繁殖多用于杂交育种和小菊的繁殖,而菊花在栽培中多用无性繁殖。文中对菊花种株进行严格选择和精心养护,以防止品种退化和培育优良种苗。菊花的无性繁殖的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对菊花种株进
亚格选择和精心养护,以防止品种退化和培育优良种苗。菊花的无性繁殖方法包括扦插法、分株法、压条法,嫁接法等。组织培养法出于具在人工严格控制条件下进行,快速高效非其它方法能及,因而成为菊花生产中获得大批量优质种苗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菊花;栽培;繁殖技术;无性繁殖
菊花的繁殖可分为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方法。有性繁殖是由母株花器中的胚珠经受精作用后发育而成种子,用种子进行繁殖,长成新的个体的繁殖方法。菊花的有性繁殖多用于杂交育种和小菊的繁殖。在杂交育种一节再作介绍。
开封市景茂菊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开封
菊花苗、
菊花种苗繁育、
盆栽菊花、
菊花造型、
金丝皇菊生产及菊展设计布置等于一体的专业从事菊花生产的公司。
菊花苗批发基地
2.组织培养
植物组织培养作为一门新学科、新技术,经过八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新型林业、农业、蔬菜、花卉园艺等领域快速获得大批量优质种苗的重要手段。它是应用无菌方法培养植物的某一器官、组织和细胞产生愈伤组织并经诱导、分化、生长和发育形成完整的新植株的一种方法。由于其可以在人为严格控制条件下进行,其快速高效非其它方法所能及。据报道,以菊花成年植株的茎为外植体,组培的侧枝增殖率很高,52周内可增加9x10
4。目前已有一整套可行的实用操作技术。现只将主要内容简介于下:
2.1外植体
生长旺盛的幼期组织或分生能力强的组织都可选作外植体。菊花常用茎尖、幼茎段、叶柄、叶片、花序梗、花序轴、幼花、花瓣、形成层等作外植体。然而以快速繁殖为目的的组培,则多数采用茎尖作外植体。外植体以幼嫩、清洁、不带病者**,易建立起无菌的培养体。
2.2培养基
菊花用 MS 培养基为基础效果很好。 MS 培养基的无机盐成分由14种化合物组成。
表1 MS培养基的无机盐成分
化合物 含量( mg /)
硝酸 KNO
З 1900
硝酸铵 NHNO
З 1650
硫酸镁 MgS0
4·7H
20 370
磷酸二氢钾 KH
2PO
4 170
氯化钙 CaCl
2·2H
20 440
硫酸铁 FeS0
4,·7H
20 27.8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 Na
2·EDTA 37
硫酸锰 MnS0
4·4H
20 22.3
硫酸锌 ZnS0
4·4H
20 8.6
硫酸铜 CuSO
4 ·7H
20 0.025
硼酸 H
3BO
3 , 6.2
碘化钾KI 0.83
氯化钻 CoC1
2·6H
20 0.025
钼酸钠 Na
2Mo0
4·5H
20 0.25
另外,菊花组织培养的不同阶段, MS 培养基的基本无机盐组成中必须再加添一些成分:基本培养基( BM ):1LMS无机盐成分+肌醇( inositol )10mg+盐酸硫氨素( thoamine HCl )+0.04mg蔗糖3%+琼脂0.5%。
诱导培养基:基本培养基( BM )+激动素( kinetin )0.2mg+萘乙酸( NAA )0.002mg。
枝增殖培养基:不加琼脂的基本培养基( BM )+激动素0.02mg+萘乙酸0.002mg。
生根培养基:基本培养基( BM )+萘乙酸0~0.002mg。在丛生枝移入生根培养基内之前,丛生枝应保留在使枝伸长的培养基中,即在基本培养基(BM)中+激动素0.05-0.2
mg+赤毒素( GA
3)1.0mg配成的培养基中。据报道,赤霉素可促进菊芽的启始分化,离体培养的菊花茎尖的发育和继代培养,需要外源激素赤霉素(GA
3 )0.1mg / L 浓度。
脱毒
脱毒与繁殖密切相关,菊花在长期的营养繁殖过程中,很容易染上病毒并代代相传。带病毒的菊花,常表现出生长不良,经济性状差而降低品质与价值。目前尚无防治病毒的药剂,只能使用不带病毒的种苗及生产中防病毒传播的方法对付。对已感染病毒的品种,则可用组培方法脱毒复壮。在20世纪60~80年代间,已有不少用组培技术取得不含多种菊花病毒植株的报道。“茎尖组培”对除去植株中携带的病毒是有效的,这是基于病毒在植物体内的传播,主要是通过维管束中的输导组织蔓延扩散,其次才是通过细胞间的渗透缓慢扩散的原理。菊花在旺盛生长期中,茎尖的顶端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增殖快,在未分化出输导组织之前,病毒尚未传到茎尖,以它作为外植体培养,便可能去掉母株携带的病毒而获得无毒的原原种(nu- clearstock )。原原种再用组培法扩大繁殖,以取得大量无毒生产用苗。但是从已知的报道,单一使用茎尖组培亦不能保证取得不带病毒的植株,必须配合其它措施,经过一定的操作程序,才能取得不含病毒的原原种。
5、全光照喷雾扦插育苗
如果采用全光照喷雾方法育苗的,则可以选用128穴的穴盘,基质用珍珠岩,扦插后将穴盘置于喷雾床,白天阳光下喷雾,12天后即可移至育苗室炼苗。要注意遮荫、喷雾、防病菌、并用500倍比久喷雾作矮化处理,一周后可移栽。
6、组培苗移栽锻炼
组培苗从容器中取出幼苗,洗去培养基,以蛭石、砻糠灰为基质,移栽于穴盘中,用半量的 MS 培养液补,置于育苗温室保温、保湿,三天后逐渐增加通风,晨夕见光并逐渐增加光照,成活后可移栽上盆,作一般栽培苗按常规养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