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菊溯源
菊花是菊科菊属,系多年生宿根花卉,原产中国。据文献记载,早在春秋战国之际,菊花已倍受人们的青睐。《礼记.月令》中有“季秋之月,鞠有黄花”的记载;《尔雅》中有“鞠,治蔷”的解释;《山海经》亦有“女儿之山,其草多菊”之语。这足可说明,当时的人们对菊花不仅喜爱,而且有了一定的研究。汉代,菊花成为人们观赏的重要花卉。晋代,人们又将菊花广泛种植于庭院之中,故而有了著名诗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南北朝时菊花的药用价值又被人们发现,成为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促进了菊花的发展。到了唐代,菊花经人工栽培,黄色以外又育出紫、白等色,并传播国外。
开封市景茂菊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开封
菊花苗、
菊花种苗繁育、
盆栽菊花、
菊花造型、
金丝皇菊生产及菊展设计布置等于一体的专业从事菊花生产的公司。
菊花苗批发基地
开封地处中原,气候和土壤条件都非常适宜菊花生长,早在战国时期就有菊花种植。唐代,随着开封(时称汴州)的复兴,菊花已被广泛种植和观赏。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家家菊尽黄,梁园独如霜”的诗句,就是**为形象的记载,梁园即是今天的禹王台公园。北宋时期,开封作为都城,菊花的种植和观赏进入了鼎盛时期,无论是栽培品种的数量还是栽培技艺,都有了很大的突破。中国古代重阳节有赏菊的习俗,北宋东京(开封)的重阳菊会,开创了举办菊花展览的先河。孟元老所著《东京梦华录》(卷八《重阳》)中记载了东京的菊花与菊花盛会:“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若莲房曰‘万铃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曰‘金铃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东京有专门栽培菊花的园圃,适时开放供游人玩赏。毎逢重阳佳节,民间有自发形成的花市,为酷爱养花之士提供了赛菊的场所。官宦之家往往让花匠养植数百盆菊花,在院内或府外陈设。宫廷之内更是争插菊花枝,挂菊花灯,开菊花会,赋菊花诗,饮菊花酒,借以增添节日喜庆的气氛。深谙经商之道的酒家、茶 馆、店铺,皆以菊花来装点门
面,招揽顾客。在菊花的培育方面也相当精细,菊花品种愈来愈多,宋人刘蒙编汇的《菊谱》中就记载有26个。其中记载有两种名贵菊花:一名“御爱”,“淡黄千叶,叶有双纹……内外鳞次,亦有瑰异之行”,一名“龙脑”,类似万铃菊,“香气芬烈,甚似龙脑,是花与香色俱可贵也”。北宋东京的手工艺品绣菊,作为菊花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已十分繁荣。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宫廷内设有“文绣院”,专为帝王嫔妃和达官显贵绣衣服及各种饰品,技法堪称一流,其中绣菊作品甚多。绣菊至今仍广为流传。画菊在北宋时期已进人开封百姓家,2000年7月考古专家在开封市所辖的尉氏县一座北宋古墓内的墓室四壁和拱型天花的精美壁画中发现了菊花。
明清时期,开封的养菊之风仍很兴盛。明代著名诗人李梦阳,清代乾隆皇帝等名人,都曾来开封观赏过菊花。李梦阳“万里游燕客,十年归此台,只今秋色里,忍为菊花来”的诗句,至今还广为流传;在今日禹王台公园保存的乾隆御碑上,还可以看到“风叶梧青落,霜花菊白堆”的诗句。清代何鼎所著的《菊志》,是当时重要的菊谱之一。书中记录了他在开封近郊买园种菊的情况,从其所种的菊花中选取优良品种进行记录,就达150余个,充分说明了开封菊花的兴盛景象。
经过千百年来的栽培,特别是近数十年的飞速发展,开封菊花品种已达1000多个,菊花栽培技术水平日益提高。菊花文化丰富多彩。1983年5月开封市人大常委会决定命名菊花为开封市“市花”,并确定每年举办菊花花会,为菊花的发展和菊花文化的提高,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