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被菊研究四十年及今后展望(二)
摘要 本文通过对地被菊四十余年研究的整理,对其研究的各个方面做一次初步的总结。力求从其成果中总结研究思路和成功经验,为今后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内容主要包括:地被菊的育种简史,地被菊的区域化试验和抗逆性研究,地被菊的繁殖栽培及应用状况。**后简述近年来的研究近况和成果,展望其今后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地被菊;育种;区域试验;抗逆性;繁殖栽培;应用
2.2地被菊区域试验及抗逆性研究
在不断选育地被菊新品种的同时,对其中的部分品种进行了抗逆性的测定和区域推广试验。其中对地被菊的抗性较为系统的研究可见李银心(190的报道,从中可以看出地被菊在抗旱、抗寒、耐荫及耐盐碱、耐瘠薄方面都表现良好。多数品种可以抗-25~-30℃的低温,6~8天不浇水才达到**萎,对C12和S2的抗性能力强,在17%的全光照却可开花正常,在氯型、盐度6.1%盐碱地中还能够正常生长。
其它引种区的相关研究都表明了其广泛的适应性和较强的抗逆性。例如在东营濒海盐碱地耐盐地被植物的研究中,报道了地被菊中若干品种的表观,其中紫勋章、北林一号、金路易、“朝鲜粉、梦幻、“新紫在盐碱地地区的成活率,生长势及观赏性都达到了较高的要求。在这些品种中,北林一号”、紫勋章、金路易、朝鲜粉”、“梦幻、新红’、“流金岁月等在土壤含盐量达0.45%时オ出现死亡。与参加测试的其它地被植物比较后发现地菊的耐盐能力是相当突出的。在兰州引种的实验结果表明,引进的16个品种和部分种子播种的实生苗表现均优良,抗旱、抗寒性强,在兰州露地不需任何防寒措施均可安全过冬。即便是在海南高温高湿地区引种,其表现也不俗生长发育和园艺性状均表观良好。
为了更加科学的说明地被菊的抗早性,王香春(195)通过高溶液胁迫处理的方法对其抗旱性进行了测定,初步探讨了其抗旱的机理。
1991年开始进行区域试验利抗逆性试验这在国内草花自育品种上尚属首例。采取由南至北初步定点进行区域测试,其中以京津及“三北”地区(东北、华北、西北)为重点。从实验地的实验结果可以粗略的看出地被菊适应性和抗逆性的表现很强。随着地被菊的不断推广应用,实践证明它极其适应“三北”地区寒冷、干早的自然条件,被人们誉为“骆驼式的花卉”。
2.3地被菊的繁殖栽培与应用
地被菊的繁殖方法多样,常用的为播种繁殖和插繁殖,繁殖容易。此外,也见到应用组培方法扩繁地被菊的报道。北京良种繁育中心对地被菊品种・伏地玉龙・展黄”、橙黄片的带芽的茎段进行组织培养实验,发现不同品种间存在着一定的差摸索出启动培养基,诱导分化培养基及生根培养基的适配方,为扩大繁殖系数,大规模生产定了一定的基础。刘宏伟、张宏、马振芳(994)采用地被菊茎尖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效果也不错。周润梅(2001)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培养方法进行了优化,采用低激素、食用糖培养基,降低了4成本,连续多年对组织后代进行试种,观察其变异,建成了地被菊实用快紧技术程序。地被菊的应用范围也非常广泛,在公园、花园、街道绿地、风景区、工矿绿地等处都可见到它的身影。应用的方式以发扬宏观效果内主,还可以因品种而异,用于花坛、花境、盆栽等不同的场合。地被菊突出的优点是能够迅速的覆盖地面,耐粗放管理,一般栽种一次可以保持35年不衰,栽培管理非常简单,除定植时浇一次透水,生长季中**多再浇2-3次水就可以了。它的沙效非常明显,而且成本低廉,据北京日报)200年9月9日的报道六环路旁种植草皮,每亩地至少需投入3600元,而种地被菊仅需1000元养护费用也大大降低。地被菊中的多数品种每年8-9月间开花,花期近2个月,是北京秋季重要的观赏植物之一,并可药,每还可以有超过2000元的收入。杨明非、刘晓东、潘雪峰(199)采用CC、CCNS联用机的分析方法,分析了四种地被菊花的挥发油的化学组成,共分离出54个组分,鉴定了39个组分,占挥发油总含量的87.59%~96.77%。樟脑、叶油素是四种地被菊共有的主要成分,樟脑含量在16.12%~58.06%,叶油素含量在8.81%-29.56%,此外含量比较高的成分有2,6,6-三甲基,2,4-环二烯-1-酮含量为18.07%,龙脑含量为12.7%,异龙脑含量为10.22%。结果表明,地被菊的挥发油含量较高的成分都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见(中国药物大全》西药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这就为地被菊的开发利用,又扩大了范围和基础。京郊某地已经将地被菊中的玉人面、玉龙等适合作茶的品种投入茶菊生产,并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综上所述,地被菊无论在景观效益、生态效益还是在经济效益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