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被菊研究四十年及今后展望(一)
摘要 本文通过对地被菊四十余年研究的整理,对其研究的各个方面做一次初步的总结。力求从其成果中总结研究思路和成功经验,为今后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内容主要包括:地被菊的育种简史,地被菊的区域化试验和抗逆性研究,地被菊的繁殖栽培及应用状况。**后简述近年来的研究近况和成果,展望其今后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地被菊;育种;区域试验;抗逆性;繁殖栽培;应用
1引言
众所周知,菊花[ Dendranthema x grandiflora(Rama)Kiam.]原产于我国,是我国著名的传统名花之一”。它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深受人们的喜爱。然而,它的起源却是个令人费解的谜团,很多学者为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不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地被菊的诞生与解开此谜团有着很深的渊源,可以说它是解开菊花起源之迷过程中**有价值的副产品。这是因为所育成的地被菊是一类新型菊花品种群,同以往的菊花类型截然不同,它在育种目标和育种方法上都独辟蹊径,为花卉育种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2地被菊硏究成果
2.1地被菊的育种简史
地被菊的育成走过了一段曲折的道路,它的前身来自岩菊(即山菊)的选育工作。这项工作开始于1962年,并于1963-1964年在北京的陶然亭公园试行推广。它由早菊与几种野生和半野生的菊花(小红菊a、野菊 nancun、甘野菊D lavenduliflium、'北京菊D. Pekinense=D. indicum va. acutum XL. chanetii等)人工授粉,再由杂种苗中选育而成。这批菊花的突出特点是抗逆性强,耐粗放管理,开花繁密,花色丰富,适合在北京地栽。然而这一时期的菊花株型普遍偏高,容易倒伏,花朵重瓣性不强,观赏效果还不是很高。
由于历史原因,岩菊的进一步的育种工作有些年没有继续进行下去,已经取得的成果也全部被毁。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才又重新开始开展岩菊的育种工作。到1985年,为了改进菊的不足,我们把育种目标进一步调整并明确为:植株低矮,适应范围广,抗逆性强,着花繁密,而以“十一”为盛花期。母本采用美国引入种子播种后,从实生苗中选出的“美矮粉”,它的特点是:株丛紧密,分枝多,株高15~30cm,花多而紧,粉红色,花径4.5~5.5cm,重瓣3-5轮,略露心,花期9月下至10月下旬。父本除上述的几个野生种及半野生种外,又引来自安徽潜山县天柱山风景区的毛华菊(D vestitus)和引自黄山风景区的紫花野菊(D. zawadskii),通过人工杂交选育,至1987年**批真正意义的地被菊终于诞生了。从这时起,地被菊的名称才开始正式启用。
继王彭伟(1988)选育出**批地被菊后,地被菊育种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进步强化了育种标即植株低矮或具有匍性,适应范围广,抗逆性强,花多而密,花期长。育种材料除原用的原始材料外,又增加了新由波兰花卉研究所引进的朝鲜粉'菊(D zawadskii0个地被新品种,同原育成的品种一起评选出15个精选良种。它们是到药红四季黄”(系由程荷、混金星い、美黄乳燕、矮黄花、毛白鲜粉金不换、乳荷晚粉、晚红。
1993年,地被的育种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在强化原有育种目标的基上,结合属基因库的建立,进一步丰富了育种材料的来源。其中包括如抗旱、抗寒,花期6-8月的碶叶菊( D nantou)植株低矮具芳香,花期8-10月的异色菊(D. dichrum);植株低矮,抗旱,花期8-9月的蒙菊(D. mongolicum);耐热的甘菊(D. lavandulifolium)、野菊(D. indicum)、菊花脑( Chrysanthemum nakingense);杭白、杭黄等药用菊以及茼蒿( Chrysanthemum coronarium)、蒿子 themum carinatum)等食用菊资源。这一时期的育种将抗逆性和长花期作为育种的主要目标,选育出落金钱、金台'等植株低矮,开花特别繁密,花期长且早的新优良种,同时提出通过属间、属种间杂交培育抗虫、早花或可食用地被菊新品种的育种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