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为菊科菊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原产于中国,又名鞠、黄花、帝女花等。菊花的适应性较强,在我国各地均可栽培。菊花耐寒冷、干旱能力强,忌积水,喜疏松肥沃的沙质土壤。菊花按栽培形式可分为:独本菊、案头菊、多本菊等。
多本菊是一株多本,开花数量为3―25朵的一种盆栽菊形式。多本菊的株高一般控制在45cm左右,要求枝叶繁茂,各花枝高度一致且分布均匀,排列整齐,花朵的大小及花期一致。多本菊培育一般选用大花品种。为了使多本菊花生长发育快、着花多,使不同菊花充分展示其品种特质,增强其对外界抗性,提高其观赏效果,可采用对菊花进行嫁接的栽培方式。 菊花的嫁接是将需要繁殖菊花的枝或芽嫁接在另一同类且生长健壮、适应力强的植物体上,一般所选接穗具有优良的性状,所选砧木生长健壮,适应性强,从而两者的优势都能集中体现出来。菊花嫁接时一般选用生长力强的青蒿、白蒿、黄蒿为砧木,因其具有适应性强、抗逆性强、生长旺盛、根系发达等优点。 嫁接多头菊流程:
1.培育蒿菊苗:嫁接用的黄蒿可通过播种繁殖或野外挖取而获得。黄蒿播种时间一般是在前一年的11月下旬。播种时先在菊苗床上浇一次透水,将种子拌入细沙并均匀的撒在苗床上,不用覆土,后用塑料薄膜覆盖。出苗后长至3~4片叶时,移入口径为12㎝的小盆中,用1000倍液的矮壮素每间隔10天叶面喷施一次,共2~3次,这样可使蒿苗长的粗壮。一般在三月中旬将蒿苗栽植到大田中,栽之前一定要注意施足基肥,腐熟的农家肥或其它有机肥均可。
2.蒿苗定植:栽植蒿苗的大田因地势高低的不同,可分为阴畦和阳畦两种。阴畦主要是栽植床和作业道高度齐平,便于存水;阳畦则是栽植床高于作业道,以利排水。栽植床的长度以40米左右为宜,吊三角式是黄蒿栽植的一般形式,其株间距因定值行数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十六本菊种植时,栽植床宽90㎝,作业道宽70㎝,栽植株间距为60~70㎝;九本菊种植时,栽植床宽80㎝,作业道宽60㎝,栽植间距为55~60㎝。
3、嫁接:一般的大花品种都可用于嫁接多本菊花,较好的有“泉乡冲天”、“霞光四射”、“国华煌专”、“凤凰振羽”等。当蒿苗长至30㎝左右,长出2层侧枝且茎粗在2~3㎜时开始嫁接,嫁接时砧木顶端一定要嫩,否则会降低成活率。一般从5月份开始分1到2次嫁接,嫁接方法一般采用劈接法:当蒿苗的主枝或侧枝长至与菊花接穗的茎粗细相近时,将其截断,留12~15㎝即可。使选择的菊花品种接穗长5cm,顶端保留3-4片叶。将其两侧各斜削一刀,呈楔形,再将截断的砧木从中间劈开1.5㎝左右,比菊花接穗的刀口斜面略长一些,再将接穗插入,使两刀口处密合。用适当粗细的塑料薄膜密封接口,松紧适当。如果嫁接在5月中旬之前进行,菊苗成活率较高。但如果在5月中旬之后进行,嫁接完毕后需用小塑料袋或塑料薄膜套住接口处,同时还要适当遮阴。一周后摘去塑料袋和绑扎物。
4、套盆:6月中旬将嫁接菊苗套到花盆里,九本菊可选用内口径30㎝左右的花盆,十六本菊可选用内口径35㎝的花盆。先将盆底排水孔扩大至6㎝左右,然后将菊苗用塑料薄膜包裹住,再从盆底排水孔穿入盆内,套盆时应防止损伤叶片,套后用砖将套盆抬起,嫁接伤口置于盆内底部,用培养土覆盖至接口以上约10㎝厚,浇一次清水即可。
5、整枝覆土:嫁接好的菊苗,**次摘心在5月底到6月初进行,摘心时留基部2—3片叶,以促使侧枝萌发。侧枝萌发后,再进行3~4次摘心,**后一次摘心在7月上旬完成。将过于粗壮或细弱的枝条剪去,使高低一致、粗细相当的枝条均匀分布在盆内,同时在所需花头的基础上预留5-6个花头备用。7月25日前后需进行**次覆土,使盆土达盆容量的30%左右,立秋前后需对高低不平的枝条进行盘压,隔20天左右可以对一次盘压的不理想枝条进行调整,同时进行二次覆土,此时盆土达盆容量的90%左右。
6、抹芽疏蕾:菊花为短日照植物,在9月份光照日趋缩短的条件下,菊花由营养生长逐渐转向生殖生长,花芽分化并孕蕾,这时枝条上的腋芽萌发很多,为使养分集中于孕蕾开花,必须将抽生的侧芽尽早全部抹去。菊花花芽分化后,顶端又会长出许多花蕾,为防止养分分散,应在花蕾如绿豆大小,花梗有所伸长,主侧蕾可辨认时抓紧疏蕾,疏蕾时可留1―2个侧蕾备用,以防病虫危害或人为损坏主蕾而无法补救,此外留侧蕾还可以用来调整花朵的大小和花期,待花蕾生长至大小一致时再除去侧蕾,仅留主蕾以供开花。
7、绑扎:等菊花已到了开花时候,应对菊花进行绑扎。绑扎时,首先把与菊花茎粗细相当的小棍按所要的形状擦入盆土中,插棍时注意要一次插到位,否则再插不易插牢,而且会对植株造成不必要的损伤。然后把小棍与**的花托相齐剪平,把菊花按此高度绑扎其上,菊花头要绑的端正。绑扎时注意不要碰坏叶片和花瓣,否则达不到理想的观赏效果。
8、栽培管理:嫁接多本菊的前期由地下蒿根供给养分,一般不浇或少浇水。立秋后随着菊花生长的逐渐旺盛,在蒿根周围浇施腐熟的稀薄肥水,并结合根外追肥,用0.1%尿素与0.2%磷酸二氢钾混合液叶面喷施2~3次,浇施肥水的浓度,要逐渐加大,次数也要逐渐增加,开始半月一次,以后每周可追肥2~3次,套盆内浇水要见干见湿,每次浇透为止,花蕾透色后继续追肥,直至花轮放开为止。
嫁接多头菊的难度主要在于:培育出的多头菊需棵型高度一致、花期一致、花朵大小一致并均匀排列。解决方法主要有:对菊花进行盘压使其高度一致,花朵均匀分布;可用多效唑2000倍液或比久500倍液防止个别枝条徒长;有效使用顶梢叶面喷肥达到花大色艳,整齐丰满的效果等。
9、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
9.1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防治原则。综合防治包括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
9.2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
9.2.1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方法见表1。
表1 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方法
病害名称 |
症状 |
病因 |
防治 |
褐斑病
(Septoria chrysanthmella sacc.) |
初在茎基部叶片上出现黄色斑点,逐渐转为褐色斑块,导致病叶干枯、脱落。 |
病原菌借雨水、灌溉水侵染,6月~8月高温多雨为发病高峰。 |
清除病株残体、杂草;基质、花盆消毒;注意通风;喷洒75%百菌清600倍~1000倍液、50%的托布津500倍~1000倍液等,10d~15d预防一次,发病后,应5d~7d一次。 |
锈病
(Puccinia horiana P.Henn.) |
初起叶片表面有黄色锈斑,逐渐变为褐色,叶背表皮有黄色粉末随风扩散。 |
病原菌孢子从叶片气孔侵入组织,形成病斑,阴雨多湿季节易发病。 |
清除病株残体、杂草;注意通风、透光;喷洒75%粉锈宁2000倍~3000倍液、50%的托布津500倍~1000倍液、50%多菌灵800倍液等。 |
白粉病
(Oidium chrysanthemi Rabenh.) |
植株幼叶、嫩茎、花蕾等部位出现白色病斑,逐渐扩大,叶片扭曲变形,严重时死亡。 |
病原菌随风雨传播,8月~10月为多发季节;空气湿度大,通风不良、光照不足时易发病。 |
注意通风、透光;及时清除病株;喷洒75%粉锈宁2000倍~3000倍液、50%退菌特1000倍~1500倍液、50%多菌灵800倍液等。 |
白绢病
(Sclerotium rolfsii Sacc.) |
茎基部变成褐色,出现白色丝状菌丝,呈辐射状在土壤中蔓延,导致根系腐烂、植株死亡。 |
温度高、湿度大时间易受病原菌感染而发病。 |
土壤、花盆消毒;及时清除病株。喷洒50%的托布津500倍液、50%多菌灵500倍液等。 |
9.2.2 常见虫害及其防治方法见表2。
表2 常见虫害及其防治方法
害虫名称 |
虫体 |
害情 |
防治 |
蚜虫(Macrosiphoniella sanborni Gillette) |
成虫绿色或棕色,体长2 mm~2.5mm,每年可繁殖20代左右。 |
聚生于植株顶端叶片、芽或花蕾上,以刺吸口器吸食养份。导致叶片发黄、卷曲、干枯甚至脱落。 |
蚜虱净及各种除虫菊酯如杀灭菊酯、溴氰菊酯等农药防治。(具体使用浓度和方法可详见药品使用说明书。) |
菊天牛(Phytoecia rufiventris Gautier) |
成虫黑色,圆筒形,长约1cm,一年一代,5月发生。 |
成虫在茎杆上距芽尖10 cm处刺破表皮产卵,孵化幼虫自髓部向下蛀食,导致顶部枯萎。 |
5月~6月间人工捕杀;40%乐果乳剂1000倍~2000倍液喷杀。 |
菜青虫(菜粉蝶)
(Pieris ratae Linne) |
幼虫长2cm,直径2mm,虫体绿色,成虫孵化后全身被白粉。 |
幼虫蛀食叶片。 |
人工捕杀成虫;40%乐果乳剂1000倍~2000倍液喷杀或各种除虫菊酯如杀灭菊酯、溴氰菊酯等农药防治。。 |
螨虫
(Ceroplastes spp) |
成虫红色或棕红色,雌虫长0.4mm,雄虫更小。1年繁殖10代~20代,借风力、流水传播。 |
潜伏在叶片背面刺吸危害,初期叶片出现小白点,后期叶片失色,直至干枯脱落。 |
用克螨特、三氯杀螨砜喷杀。 |
蛴螬
(Liocola spp) |
为金龟子幼虫,乳白色、头黄色,常侧弯呈马蹄状,一般一年一代。 |
咬食根系,3月~4月开始危害,7月~8月**严重。 |
土壤消毒;生长期用40%乐果乳剂1000倍~
2000倍液等杀虫剂灌根。 |

开封市景茂菊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集
菊花种苗繁育,
盆栽菊花、
菊花造型生产、菊花副产品研发及菊展设计布置等于一体的专业从事菊花生产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