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栽小菊栽培技术规程
目 次
前 言 II
1 范围 1
2 术语和定义 1
3 品种选择 1
4 插穗的来源与生产 1
5 种苗生产 5
6 成品生产 5
7 病虫害防治 7
8 检疫 8
9 包装与运输 8
附录 A(资料性附录) 消毒方法 9
附录 B(资料性附录) 光照处理时间 10
附录 C(资料性附录) 间歇弥雾操作方法 11
附录 D(资料性附录) 种苗质量等级划分 12
附录 E(资料性附录) 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13
盆栽小菊生产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盆栽小菊的生产、检疫、包装与运输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菊花苗批发基地
本标准适用于北京地区盆栽小菊种苗和成品的生产。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盆栽小菊 potted garden chrysanthemum
株型紧凑圆整,分枝力强,花朵密集,花径一般小于8 cm的菊花类型。成品生产通常于露地进行,并主要作一、二年生花卉应用。
2.2
反应时间 reaction time
对于特定品种,从感受或开始短日照处理到植株50%以上花蕾透色的时间。
2.3
初花期 beginning blooming stage
植株有20%~30%花蕾开放的发育阶段。
3品种选择
3.1 花期分类
根据小菊在北京地区的自然花期可分为 5 种类型:
a)极早花类型:初花期在 9 月 5 日之前;
b)早花类型:初花期在 9 月 5 日至 9 月 20 日;
c)中花类型:初花期在 9 月 21 日至 10 月 5 日;
d)晚花类型:初花期在 10 月 6 日至 10 月 20 日;
e)极晚花类型:初花期在 10 月 20 日之后。
3.2 品种选择
宜选择植株紧凑圆整,自然花期和目标花期相吻合,耐湿热,抗病性强的品种。
4插穗的来源与生产
1
4.1 母本插穗的来源
4.1.1 专业母本插穗
宜选择专业的小菊种苗生产商购买母本插穗。
4.1.2 自产母本插穗
4.1.2.1 一级母本保留
每年初花期时应选择品种纯正,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植株作为一级母本保留,初花后修剪花序,做好标记,加强养护。冬季移入冷室越冬,温度宜保持在1 ℃~5 ℃,植株处于半休眠状态。
4.1.2.2 二级母本插穗采集
翌年,一级母本脚芽萌发后,应选择健壮饱满,节间均匀的脚芽作为二级母本插穗,插穗长4 cm~
6cm、具4~5片成熟叶。
4.2 二级母本插穗生根
4.2.1 准备阶段
本阶段做好以下工作:
a)场地:应选择温度、光照和湿度等环境条件可调控的场地,并对其进行消毒处理,消毒方法见附录 A;
b)容器:根据小菊品种特性,可选择 50~128 穴的穴盘;
c)介质:应选择疏松透气的无土配方介质,pH 为 5.8~6.2,EC 低于 1.0 mS/cm(用 1∶2 法测量,即 1 体积介质∶2 体积水),介质可采用扦插专用泥炭与珍珠岩混配,混配体积比例为泥炭∶
珍珠岩=7∶3,或采用专业扦插介质块;
d)插穗:应整齐一致、叶片健康、茎杆健壮,长 4 cm~6 cm、具 4~5 片成熟叶,无可见花蕾;外购插穗应检查检疫证书,收到插穗后应检查插穗质量,核实数量;如未及时扦插,插穗可在 1 ℃~4 ℃环境条件下贮藏,贮藏时间不宜超过 24 h。
4.2.2 人工光照处理
在整个插穗生根阶段均应给予人工光照处理,使植株保持营养生长状态。宜在22∶00~2∶00间给予光照度为100 Lx~150 Lx的暗期中断处理,暗期中断处理时间见表B.1,或采用光照度为100 Lx~150 Lx的人工光照,使总光照时间不少于13h。
4.2.3 插穗生根时期划分
本时期应分为以下 4 个阶段:
a)**阶段:从扦插至愈伤组织出现;
b)第二阶段:从愈伤组织出现至根系开始伸长;
c)第三阶段:从根系开始伸长至形成良好的根系结构;
d)第四阶段:从形成良好的根系结构至出圃前。
4.2.4 **阶段
4.2.4.1 扦插步骤
2
本环节按以下程序操作:
a)扦插前应充分湿润介质;
b)未经生根剂处理的插穗可选用 1 000 mg/L~1 500 mg/L 的吲哚丁酸(IBA)溶液速蘸或 200 mg/L~ 300 mg/L 的 IBA 溶液浸泡 10 min,速蘸操作时,IBA 溶液不应污染插穗叶片;
c)扦插深度宜为 1.5 cm~2 cm;
d)扦插时应使介质与插穗良好接触,扦插后可采用微雾喷头进行喷雾;
e)扦插完成后 12 h 内,宜喷施杀菌剂。
4.2.4.2 环境控制
本环节保持以下条件:
a)介质温度应 21 ℃~23 ℃;空气温度白天应 24 ℃~27 ℃,夜间应 21 ℃~23 ℃;
b)应适当遮阴,控制光照度为 5 000 Lx~10 000 Lx;
c)空气相对湿度应保持在 90%以上,保持介质湿润,可采用间歇弥雾或覆盖无纺布等,间歇弥雾操作方法见附录 C。
4.2.5 第二阶段
4.2.5.1 环境控制
本环节保持以下条件:
a)介质温度应 21 ℃~23 ℃;空气温度白天应 24 ℃~27 ℃,夜间应 21 ℃~23 ℃;
b)应适当遮阴,控制光照度为 10 000 Lx~20 000 Lx;
c)保持空气相对湿度为 80%~90%。
4.2.5.2 水肥管理
本环节注意以下内容:
a)应保持介质湿润,植株不萎蔫;
b)愈伤组织出现后宜喷施氮∶磷∶钾比例为 20∶10∶20 水溶性复合肥 1 次,氮浓度为 200 mg/L~ 300 mg/L。
4.2.6 第三阶段
4.2.6.1 环境控制
本环节宜保持以下条件:
a)空气温度白天为 20 ℃~24 ℃,夜间为 16 ℃~20 ℃;
b)控制光照度为 30 000 Lx~40 000 Lx;
c)保持空气相对湿度为 50%~70%,夜间停止间歇弥雾或覆盖无纺布。
4.2.6.2 水肥管理
本环节应注意以下内容:
a)开始降低介质湿度,保持潮湿状态,逐步加大干湿循环,保持植株不萎蔫;
b)交替施用氮∶磷∶钾比例为 20∶10∶20 和 13∶2∶13 的水溶性复合肥,每 5 d 施用 1 次,氮浓度为 250 mg/L~300 mg/L。
4.2.7 第四阶段
3
本阶段宜在以下条件下进行炼苗:
a)白天空气温度为 18 ℃~22 ℃,夜间为 16 ℃~18 ℃;
b)光照度为 30 000 Lx~50 000 Lx;
c)保持空气相对湿度为 40%~60%;
d)介质保持有规律的干湿循环,植株不萎蔫,停止施肥。
4.3 生产用插穗生产
4.3.1 二级母本生根苗移栽前期准备
本环节做好以下工作:
a)场地:应选择温度、光照和湿度等环境条件可调控的,具有防虫设备,经消毒后的设施;
b)容器:根据品种特性,宜选择口径 18 cm 以上的容器栽植;
c)介质:无土配方介质应疏松透气、保水性强、固着力好,pH 为 5.8~6.2,EC 为 1.2 mS/cm~ 1.5 mS/cm;有土介质宜选择砂质壤土,可混入体积比为 30%~70%的腐殖土,pH 为 6.2~6.6,初始 EC 不高于 1.2 mS/cm,介质混配时调整介质的含水量至 60%~70%。
4.3.2 二级母本生根苗移栽
本环节注意以下内容:
a)根据目标花期、目标冠幅、采穗数量、采穗时间和品种特性确定植株的移栽时间;
b)使用含水量适宜的介质,填充时无土配方介质宜与容器表面齐平或略低,有土介质宜低于容器上沿口 1 cm;
c)选择二级或以上的生根苗移栽,生根苗质量等级划分见附录 D,不同级别宜分别移栽;
d)移栽深度宜以生根苗根茎部位与栽培介质上表面齐平或略低;
e)移栽后应立即浇水,保持介质潮湿;
f)移栽后 5 d 内对植株进行适当遮阴,光照强度不应高于 50 000 Lx。
4.3.3 二级母本养护管理
本阶段宜做好以下操作:
a)空气温度白天为 21 ℃~24 ℃,不宜高于 30 ℃,夜间为 18 ℃~20 ℃;
b)光照度为 40 000 Lx~80 000 Lx;
c)进行人工光照处理,方法见 4.2.2;
d)保证良好的水肥管理,保持介质潮湿,每次浇水时施用氮∶磷∶钾比例为 20∶10∶20 的水溶性复合肥,氮浓度为 250 mg/L~300 mg/L;
e)加强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控;
f)当植株长出 5~6 片成熟叶后留 3~4 片叶进行第 1 次摘心。
4.3.4 采穗
二级母本摘心后,待侧芽长到8~9片成熟叶时进行第1次采穗。采穗时,在主枝上切取具5~6片成熟叶,长度4 cm~6 cm的顶芽做为生产用插穗,每切取2~3个插穗即应对刀片消毒。以后采穗方法同第1次,但每株采穗次数不宜多于3次。
4.3.5 插穗制作
应选择生长健壮、充实的枝段做为插穗,长度为4 cm~6 cm、具4~5片成熟叶。
4
4.3.6 插穗贮藏
插穗制作完成后可直接用于扦插。若需贮藏,可在9 ℃环境条件下预冷40 min~60 min,然后存放于1 ℃~4 ℃的冷库中,贮藏时间不宜长于14 d。
5种苗生产
种苗生产流程同4.2,种苗质量等级划分见附录D,种苗生产阶段完成后进入成品生产阶段。
6成品生产
6.1 准备阶段
6.1.1 场地准备
应选择光照良好、通风良好、不积水的场地进行生产,使用前应平整场地,铺园艺地布,宜对生产场地进行消毒。
6.1.2 介质配制
本环节按以下方式进行:
a)介质应疏松透气、排水良好,无土配方介质可用泥炭与粒径为 3 mm~5 mm 的珍珠岩混合配制(泥炭∶珍珠岩体积比可为 8∶2 或 7∶3),pH 宜为 5.8~6.2,初始 EC 不高于 1.5 mS/cm;有土介质宜选择砂质壤土,可混入体积比 30%~70%的腐殖土,pH 为 6.2~6.6,初始 EC 不高于 1.2 mS/cm;
b)如使用控释肥,可选择氮∶磷∶钾比例为 14∶14∶14、释放期为 5~9 个月的控释肥,每立方介质加入 4 kg~6 kg,如介质中加入控释肥,以后每次施用水溶性肥时,氮浓度应降低 50 mg/L~ 100 mg/L;
c)应调整介质的含水量至 60%~70%。
6.1.3 容器选择
根据植株的目标冠幅和品种特性选择合适的容器规格,常用容器的口径为12 cm~18 cm,容器规格选择应见表B.2。
6.1.4 移栽
见4.3.2。
6.2 营养生长期
6.2.1 阶段划分
本时期应分为以下2个阶段:
a)**阶段:从移栽至根系到达盆壁和盆底;
b)第二阶段:从根系达到盆壁和盆底至开花诱导前。
6.2.2 **阶段
6.2.2.1 环境控制
5
本环节保持以下条件:
a)根据天气情况和植株状态,在植株移栽后 2 d~3 d 可适当遮阴,光照度控制在 40 000 Lx~ 60 000 Lx;
b)夜间温度不宜低于 16 ℃。
6.2.2.2 水肥管理
本环节注意以下内容:
a)根据天气情况进行浇水,浇水宜在 10∶00 前完成;
b)水量不宜过大,保持介质潮湿,植株不应发生萎蔫;
c)种苗移栽当日即应施肥,此后每次浇水均宜施肥;
d)可施用氮∶磷∶钾比例为 20∶10∶20 的水溶性复合肥,无土配方介质氮浓度为 300 mg/L~400 mg/L;有土介质氮浓度为 250 mg/L~300 mg/L。
6.2.3 第二阶段
6.2.3.1 水肥管理
本环节注意以下内容:
a)浇水宜在 10∶00 前完成;
b)高温多雨季节可根据天气情况调节浇水频率,植株不应发生萎蔫,重摘心后的植株应适当减少浇水量;
c)晴天空气温度超过 32 ℃,可进行叶面喷水 2~3 次降温,但保持植株夜间干燥;
d)每次浇水时均宜施肥,可每施用 2 次氮∶磷∶钾比例为 20∶10∶20 的水溶性复合肥间隔施用 1 次氮∶磷∶钾比例为 15∶0∶15 的水溶性复合肥,无土配方介质氮浓度为 300 mg/L~400 mg/L,有土介质氮浓度为 250 mg/L~300 mg/L;
e)雨后及时补肥,补肥浓度为正常施肥浓度的 120%~130%。
6.2.3.2 株型控制
本环节采取以下措施:
a)植株根系到达盆壁和盆底时,进行第 1 次摘心,摘除顶芽及幼叶,留 4~5 片叶,摘心 21 d 后进行第 2 次摘心,方法同第 1 次,以后摘心可根据长势和目标花期确定,**后 1 次摘心应在目标花期前 60 d~70 d 进行;
b)免摘心的品种可不摘心,但摘心有利于形成更好的株型;
c)适时调整植株间距,植株冠幅间距为 3 cm~5 cm;
d)进入旺盛生长期至开始短日照前,根据品种特性和应用需要,可喷施 2~4 次 3 000 mg/L~5 000 mg/L 的丁酰肼(B9),保持植株低矮紧凑,喷施操作宜在凌晨或傍晚进行。
6.3 生殖生长期
6.3.1 阶段划分
本时期应分为以下 3 个阶段:
a)**阶段:从开始成花诱导至花蕾直径达 3 mm~5 mm;
b)第二阶段:从花蕾直径达 3 mm~5 mm 至 30%~50%花蕾透色;
c)第三阶段:从透色至初花期,生产完成,产品可以销售或应用。
6
6.3.2 **阶段
6.3.2.1 自然开花栽培
本环节按以下方式进行:
a)可根据品种反应时间提前 3 d~5 d 进行适度控水,但应防止植株发生萎蔫;
b)每次浇水时可交替施用氮∶磷∶钾比例为 20∶10∶20 和 15∶0∶15 的水溶性复合肥,无土配方介质氮浓度为 250 mg/L~300 mg/L,有土介质氮浓度为 200 mg/L~250 mg/L。
6.3.2.2 短日促成栽培
本环节注意以下内容:
a)处理时间:自然花期晚于目标花期的品种应根据目标花期、反应时间和目标冠幅确定短日照处理的起始日期,一般品种的短日照处理时间为 21 d~28 d,北京地区秋季小菊短日照处理时间的确定见表 B.2;
b)光照控制:保持暗期 13 h 以上,光照度不应高于 20 Lx,宜在 19∶00~8∶00 间进行;
c)温湿度控制:夜间宜进行通风处理,夜温为 12 ℃~25 ℃,相对空气湿度不高于 50%;
d)水分管理:可适当控水,每天短日照处理前应保持植株叶面干燥,但应防止植株发生萎蔫;
e)肥料管理:宜每次浇水时施肥,可每施用 2 次氮∶磷∶钾比例为 20∶10∶20 的水溶性复合肥间隔施用 1 次氮∶磷∶钾比例为 15∶0∶15 的水溶性复合肥,无土配方介质氮浓度为 200 mg/L~250 mg/L,有土介质氮浓度为 150 mg/L~200 mg/L。
6.3.3 第二阶段
本阶段注意以下内容:
a)应保持介质潮湿,防止植株发生萎蔫;
b)每周应施肥 2 次,可施用氮∶磷∶钾比例为 10∶30∶20 的水溶性复合肥,无土配方介质氮浓度为 50 mg/L~100 mg/L,有土介质氮浓度为 25 mg/L~50 mg/L;如介质中混入控释肥,此阶段可不施肥。
6.3.4 第三阶段
本阶段应注意以下内容:
a)及时浇水,保持介质湿润,防止植株发生萎蔫,浇水时不应过度淋湿花序;
b)停止施肥。
7病虫害防治
7.1 基本原则
应遵循“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
7.2 病害防治
主要病害有灰霉病、白锈病、枯萎病、黄萎病、猝倒病、病毒病。防治方法见表E.1。
7.3 虫害防治
主要虫害有菊小长管蚜、菊潜叶蝇、菊天牛、红蜘蛛(螨类)、温室白粉虱。防治方法见表E.2。
7
8检疫
种苗与成品外运前应按有关规定进行产地检疫。
9包装与运输
9.1 包装
9.1.1 种苗包装
本阶段注意以下内容:
a)种苗包装材料宜采用纸箱,内用经过防潮处理的纸板分层;
b)装箱前,种苗介质含水量宜控制在 60%~70%,在穴盘的短边贴上标签,内容可包括品种名、系列、花色;
c)装箱时应分层放置,完成后用塑料胶带封口,箱体外侧应有明显的“禁止倒置”标识;
d)在纸箱内存放的时间不宜超过 24 h。
9.1.2 成品包装
本阶段注意以下内容:
a)短距离运输可不使用特殊包装;
b)长距离运输时,容器口径在 18 cm 或以下的菊花应提前套袋、装筐,其他规格则不宜长距离运输。
9.2 运输
9.2.1 种苗运输
本阶段注意以下内容:
a)应选择厢式货运汽车,运输温度不应超过 15 ℃;
b)抵达目的地后,应立即打开包装,将种苗取出后放置于阴凉通风处,可叶面喷水使其恢复正常的伸展状态,并尽快安排种植。
9.2.2 成品运输
本阶段注意以下内容:
a)宜采用塑料筐或花卉专用多层运输货架;
b)宜采用厢式货运汽车,温度为 10 ℃~25 ℃,防风。
8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消毒方法
A.1 蒸汽消毒法
将介质装入密闭容器内消毒,通入温度不高于100 ℃的混合热蒸汽,介质温度应达到80 ℃~100 ℃ 并保持30 min。介质消毒后宜放置14 d后再使用。
A.2 化学消毒法
穴盘等容器宜用0.1%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0 min;栽培介质应提前21 d消毒,宜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200 g/m3,或棉隆20 g/m3~30 g/m3,拌匀。
9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光照处理时间
暗期中断处理的时间见表B.1。
表 B.1 暗期中断处理的时间
月份 暗期中断处理时间(22∶00~2∶00)
10 月~3 月 4 h/夜
4 月~5 月,8 月~9 月 3 h/夜
6 月~7 月 2 h/夜
短日照处理品种的生产安排见表B.2。
表B.2 短日照处理品种的生产安排
容器口径 目标冠幅 生根时间 营养生长时间 短日处理时的冠幅 短日处理时间 反应时间 生长周期
cm cm d d cm d d d
12 15~20 14~21 21~28 9~12 21~28 42~49 77~98
15 25~30 14~21 28~35 15~18 21~28 42~49 84~105
18 35~40 14~21 42~49 21~24 21~28 42~49 98~119
注:一般情况下,短日照处理时的植株冠幅为**终冠幅的60%。
10
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
间歇弥雾操作方法
间歇弥雾操作方法见表C.1。
表C.1 间歇弥雾操作方法
时间 操作
第 1 d~第 4 d 每 10 min~15 min 喷雾 5 s(昼夜)
第 5 d~第 8 d 每 15 min~20 min 喷雾 5 s(仅白天)
第 9 d~第 14 d 每 25 min~30 min 喷雾 5 s(仅白天)
第 14 d 后 停止喷雾
11
附 录 D
(资料性附录)
种苗质量等级划分
种苗质量等级划分见表D.1。
表D.1 种苗质量等级划分
项目 等级
一级 二级
根系健康发达,充满 根系健康发达,充满介
根系 介质,有良好的根系
质,有较好的根系结构。
结构和明显的根毛。
叶色 叶片厚实、健康,叶 叶片健康,叶色正常。
色正常。
紧凑性 紧凑。 较紧凑,无徒长。
顶芽 未发生花芽分化。 E 未发生明显花芽分化。
12
附 录 E
(资料性附录)
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主要病害及防治措施见表E.1。
表E.1 主要病害及防治措施
病害 病原 病害及症状 发病时期 防治措施
名称
叶、茎、花部病害。病部呈灰白色 保持温室湿度低于 98%;50%
扑海因 1 000 倍液、50%速克灵
灰霉病 Botrytis cinerea 水渍状病斑,高湿时腐烂并产生浅 连续阴雨,冬季温室内。
1 000 倍液、40%施佳乐悬浮剂
灰色、蓬松状霉层。
1 200 倍液叶面喷雾。
清除病残体,合理密植,避免
过湿;预防: 24%腈菌唑 2 000
叶部病害。叶面生淡黄色病斑,叶 倍液、50%联苯三唑醇 1 000 倍
白锈病 Puccina horiana 背相应处有白色或灰白色小包,后 春、秋雨季发病严重。 液、80%代森锰锌 400 倍液全
期变淡褐色或黄褐色,病叶提早枯 株喷雾;治疗:25%阿米西达
死。 1 500 倍液;5%三唑醇 2 000 倍
液;50%醚菌酯 1 000 倍液全株
喷雾。
全株病害。下部叶片失绿发黄,接 采用无菌插穗;进行工具消
Fusarium 着植株叶片开始萎蔫,变褐下垂并 春、秋雨季发病比较严 毒,防止人为传染;46%咪酰
枯萎病 脱落,茎秆横切或纵切,可见维管 胺 1 000~1 500 倍液、70%甲
oxysporum 重。
束变褐色或黑褐色;根部变黑腐 基托布津 1 200~1 500 倍液叶
烂。 面喷雾。
Verticillium 全株病害。叶片由边缘开始褪绿, 使用消毒介质;46%咪酰胺
黄萎病 植株自下而上枯萎,可部分发病, 6 月和 8 月为发病高峰。
dahliae 1 000 倍液全株喷洒。
维管束变黑褐色。
根、茎部病害。侵染植株根部褐色
腐烂状,全株或部分枯萎,由下至 苗期遇阴雨天气发生严 20%甲基立枯灵 1 000 倍液、
猝倒病 Pythium spp. 上侵染,幼苗茎基部发病缢缩,萎 72.2%普力克水剂 600 倍液全
重。
蔫倒伏,潮湿时,病部产生白色絮 株喷洒。
状物。
全株病害。染病后幼苗叶片畸形,
菊花 B Chrysanthemum 叶片暗绿,小而厚,叶缘或叶背呈 田间蚜虫发生早、发生 喷洒 5%菌毒清可湿性粉剂 400
紫红色,花叶或具黄色不规则坏死 量大的地区或年份易发 倍液、3.85%病毒必克可湿性
病毒病 virus B
斑,严重时产生褐色枯斑,叶片自 病。 粉剂 700 倍液。
下而上枯死;或不显症状。
13
主要虫害及防治措施见表E.2。
表E.2 主要虫害及防治措施
害虫名称 害虫学名 危害特点 危害时期 防治措施
危害叶片,嫩茎。成虫和若虫刺
菊小长管 Macrosiphoniella 吸植物汁液,使叶片褪绿、变黄、 黄板诱杀有翅蚜,25%阿克泰 5 000 倍
萎蔫,甚至干枯。分泌蜜露可导 早春至秋季。 液、3%啶虫脒 1 500 倍液、70%吡虫啉
蚜 sanborni
致煤污病发生,严重影响观赏价 7 000 倍液喷雾。
值。
及时摘除虫叶,将有虫株地上部分彻
Phytomyza 危害叶片。潜食叶肉,虫道呈明 4 月~10 月,其 底剪除,烧毁或深埋,以减少虫源;
菊潜叶蝇 显灰白色,造成叶片迅速老化并 中 7 月~9 月为 4.5%高效氯氰菊酯 1 000 倍液、1.8%
syngenesiae
逐渐凋萎。 盛发期。 阿维菌素 3 000~5 000 倍液、50%杀
螟松 1 000~1 500 倍液喷雾。
危害茎部。成虫在近嫩芽处咬破 4 月~8 月,其
株茎表皮产卵,茎梢失水萎蔫或 人工捕杀成虫,80%杀螟松乳剂 800
Phytoecia 中 5 月上旬至 7
菊天牛 折断;卵孵化后,幼虫沿茎干向 倍液、2.5%敌杀死乳油 2 000 倍液喷
rufiqentria 月下旬为害严
下蛀食,为害严重时整株失水枯 雾。
重。
萎而死。
危害叶片,茎部,花蕾。喜群集
在叶片背面,刺吸汁液,初期叶 提高空气湿度,清除杂草病叶;40%
红蜘蛛 片出现失绿小白点,后期叶片灰 全年,5 月~9
Ceroplastes spp. 阿维炔螨特 1 000~2 000 倍液、50%
(螨类) 白色、卷曲、皱缩,直至整个叶 月为高峰期。
托尔克粉剂 500~2 500 倍液喷雾。
片枯焦并脱落。花期危害花蕾,
使之很快凋落。
温室周年发生, 黄板诱杀成虫;25%扑虱灵可湿性粉
温室白粉 Trialeurodes 危害叶片。常群集上部嫩叶背面, 剂 1 500 倍液、2.5%功夫菊酯 2 500
室外春季至秋
虱 vaporariorum 刺吸汁液,致使叶片发黄变形。 倍液喷雾;应用天敌昆虫丽蚜小蜂
季。
(Encarsia formosa)。
开封市景茂菊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开封
菊花种苗繁育、
盆栽菊花、
菊花造型、
金丝皇菊生产及菊展设计布置等于一体的专业从事菊花生产的公司。